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也稱寬吻海豚、尖嘴海豚,隸屬于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分布于溫帶至熱帶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過南北緯45度。我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都有分布,為人工飼養(yǎng)最常見種類,其適應力強且易訓練。
本文就漁民誤捕、需救助救護的兩只雄性瓶鼻海豚圈養(yǎng)過程中的管理、疾病防控等技術要點進行總結。
一、海豚來源
兩只雄性瓶鼻海豚來自漁民誤捕,體重在100~150kg,體長在180~220cm,背鰭、胸鰭和尾鰭有明顯的外傷。在傷口處用碘伏消毒,經衛(wèi)生棉擦干后噴灑云南白藥粉再涂抹紅霉素軟膏。未做血常規(guī)檢查及內臟器官體檢。
運輸主要有船運和車運兩種形式。用專用鐵框擔架將海豚移到擔任運輸任務的車(船)上,車(船)應有遮陽設備。海豚體表可預先涂抹一層凡士林(或沙拉油),防止海豚皮膚干裂,再用濕舊被單(或大浴巾)覆蓋在其體表,但不要遮住頭部呼吸孔。必要時可注射適量的鎮(zhèn)靜劑,以減少應激反應。運送途中必須要有專人陪伴,保持動物體表濕潤和低溫。事前選好一條無障礙的運輸路線,運輸時間控制在5小時以內。放入池中時,應保持頭上尾下,使呼吸孔在水面以上。
二、圈養(yǎng)管理
(一)救護飼養(yǎng)池
救護飼養(yǎng)池位于火燒嶼瀕危物種保護中心的海豚救護繁育基地,有救護館和繁育館,里面設施齊全。館內各有一口圓形鍋底大池,水深為4米,面積為177平方米。館外還有3.5萬平方米,水深3~5米泥沙底質的鯨豚湖。
若是新館池子,應將救護館內的池子進行海水浸泡2~3次,每次池子經浸泡一周左右,排干后暴曬,再排入經過濾處理的海水進行浸泡,同時結合藥物消毒,排干后注入新的海水,兩天后方可放入海豚。
?。ǘ吼B(yǎng)管理
誤捕的海豚可能攜帶各種病菌,在不清楚是否具有殺傷力之前需進行分池暫養(yǎng)處理,暫養(yǎng)在救護館內的隔離池,補食恢復體能、誘導開口進食,每日投喂新鮮的、骨刺少的小野雜魚。在飼料魚中添加抗生素、維生素等藥品,每天的喂食量應小于海豚重量3%,分早、中、晚數(shù)次喂養(yǎng),少量多餐。
暫養(yǎng)過程中,應及時觀察海豚的生活狀況,游泳活動是否正常,游動速度是否平穩(wěn),呼吸是否流暢,是否厭食、伏(沉)底(不喜歡運動,靜伏池底)等異常情況。吃食時間掌握在30分鐘內吃完。
暫養(yǎng)周期為30~50天。期間有條件的應配合血液抽檢(血檢生化指標)、胃液抽檢(鏡檢寄生蟲)、呼吸是否均衡以及內臟器官體檢等工作。
暫養(yǎng)期間要求管理人員應注意以下事項:
1.誘食期間,可用藍圓鲹(俗稱巴浪魚)做成魚糜,同時添加抗菌消炎藥進行灌喂,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感染力。
2.飼養(yǎng)、訓練人員及早察覺動物行為異常非常重要,在動物尚未進入病理階段之前加強對飼養(yǎng)環(huán)境的管理,可有效減輕應激對動物的影響。
3.行為學觀察:與動物接觸的人員要學會觀察動物的行為變化,如每天要記錄呼吸頻率;鼻孔圍的黏液性質,皮膚的光澤度;眼睛的狀況;口腔黏膜和黏液的性質。
4.飼養(yǎng)、訓練人員和獸醫(yī)與動物接觸前手腳要消毒,餌料魚的準備要按標準規(guī)范執(zhí)行。
5.動物如有健康問題,如有明顯的行為癥狀應及時檢查和治療,保持環(huán)境安靜。
?。ㄈ┤︷B(yǎng)管理
經隔離暫養(yǎng)后的海豚,可移入大池圈養(yǎng)。
1.水質管理
養(yǎng)殖池水質要求較高,從海區(qū)沉水井抽取的海水,經過沉淀池、過濾池、消毒池后進入養(yǎng)殖池,鹽度要求28~35;pH7.8~ 8.5;大腸菌群少于300MP;水溫控制在18~27℃;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濃度小于0.1mg/L;無機氮濃度小于0.3mg/L。
提倡每月大潮期間排換水,此期間水質較好,鹽度也符合要求。平??赏ㄟ^循環(huán)自濾系統(tǒng)進行水質交換。飼養(yǎng)人員在日常馴養(yǎng)期間,發(fā)現(xiàn)池內雜物及糞便,應及時撈出清除。
2.飼料與投喂
海豚主食魚類,通過對海豚的每一批餌料魚體營養(yǎng)成分的測定分析(粗蛋白、 粗脂肪、灰分、水分和總細菌數(shù)),進而比對海豚的食性、日食量及食前反應、食后反應等方面的反應,經分析了解海豚的季節(jié)性飲食喜好規(guī)律,即海豚在冬天喜歡采食鮐魚等高能量型魚類,在夏天喜歡采食帶魚等低能量型魚類,逐步建立了海豚的餌料投喂、營養(yǎng)補充物質的適量添加及定期進行驅蟲、接種疫苗和體格檢查等科學飼養(yǎng)管理方法體系。在廈門,海豚主要以鯡科、鳀科、鯔科、石首魚科的魚類為主,由于藍圓鲹(即巴浪魚)來源廣泛,營養(yǎng)價值高,所以作為喂養(yǎng)海豚的首選餌料魚。
春秋季一般每天投喂3~4次,夏冬季一般每天投喂2~3次。每次餌料投喂量不超過海豚體重的1%;每天餌料投喂量不超過海豚體重的6%。季節(jié)轉換期間,可在餌料魚中添加抗生素,以提高海豚的抗病能力。
3.疾病的防控
海豚屬哺乳類動物,身體染病與人類相似,一旦生病后,由于生活環(huán)境限制,用藥、治療難度很大,比人類更難治愈。因此,疾病的防控更顯重要。
日常疾病防控除加強海豚自身的免疫能力外,餌料的新鮮度、外界的水溫調控、鹽度是否適中、水中有害病菌(大腸桿菌等)的控制等不可或缺。因此,及時調整改善海豚生活環(huán)境、定期進行驅蟲、接種疫苗和體格檢查等舉措必不可少。
海豚肺炎、腸道疾病、眼疾、外傷等疾病是海豚圈養(yǎng)過程中較常出現(xiàn)的疾病。所以,紅霉素軟膏、碘伏、云南白藥粉、維生素、腸道消炎藥等為必備藥品。一旦海豚患病,應及時聯(lián)系醫(yī)院會同鯨豚專家會診,除進行體溫、呼吸頻率等多指標測試,通常還通過抽血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分析血液生化指標,必要時還得做胃鏡、B超等檢查,以利專家會診判斷病情,及時開具藥方進行治療。
基于鯨豚患病可能造成人獸交叉感染,危及人類健康和生命,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確保救護小組及馴養(yǎng)人員的安全,應視為第一要素。
4.日常管理
主要除養(yǎng)殖池中水質的監(jiān)控、海豚活動情況記錄、館內設施的正常維護、海豚的日常訓練外,定期體重、體長等生物學測定及種類鑒別也是必需的。
海豚是一類智力發(fā)達、非常聰明的動物,通過平常喂養(yǎng)海豚來培養(yǎng)人與海豚之間的關系,同時訓練其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和馴養(yǎng)員互動,以利今后對海豚抽血、體檢等工作的開展。
馴養(yǎng)員應注意防范海豚吞噬異物,如塑料袋、廢棄物等嚴禁入池,若發(fā)現(xiàn)池壁有脫落的應及時撈出,避免海豚吞食,造成傷害。
(四)放歸前的野化訓練
經救助成功后的海豚,符合放歸條件的,在放歸大海前,還要經過半年以上的野化訓練前。廈門在五緣灣海域的海豚救護基地設置三口大網箱,大網箱一口規(guī)格為29×29米,小網箱兩口規(guī)格為10×10米,網箱深度因潮汐變化,在3.8~8米之間。
將館內海豚移入網箱后,對海豚進行日常管理的前兩個月應特別注意其活動情況。每天的餌料供應量控制海豚體重6%內,接下來可逐步減少冰鮮的死魚供給,適當添加少量活魚放入網箱,先訓練海豚自己捕食后,再進行人工喂養(yǎng),循序漸進,讓海豚慢慢適應自然環(huán)境,為今后海豚的放流做準備。
三、小結
1.由于海豚自身健康原因和外來因素原因等不同的情況,所以在做出正確的判斷之前,不宜貿然采取行動,馴養(yǎng)員應防范海豚的應激反應,保護好自身的安全。尤其是存在健康問題的鯨豚,一般都具有各種疾病,有的可造成人獸交叉感染,危及人類健康和生命。因此,為了保護公眾的安全和利益,應由專業(yè)人員來負責處理工作,一般人員要盡量避免接觸海豚,特別是死亡后的海豚。
2.日常巡查尤為重要,特別是水質觀察檢測、海豚活動體征的變化、吃食情況的改變等均可作為是否患病的初步表象綜合分析,進一步對所患疾病進行確診。
3.馴養(yǎng)員應有目的地和海豚互動,培養(yǎng)海豚的信任感,并指導海豚做一些簡單的動作,避免一旦海豚發(fā)生病害,不配合治療,或應激反應過度,傷及無辜。
4.對于患病的海豚,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保證海豚相對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降低人為過多的干擾,特別要禁止閃光燈的使用,避免驚嚇減少應激反應,加快康復進度;二是要繼續(xù)補水補食,加快海豚體能的恢復,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三是馴養(yǎng)師要誘導海豚開口進食并逐步增加餌料重量直至每日的進食量達到體重十分之一,才屬正常;四是要做好較長時期的救護觀察準備,國內外鯨豚擱淺救助成功的比例不高,治療觀測及鑒定檢測的各種指標數(shù)據應妥為保留,為今后開展科研攻關提供支撐。